关于边缘与中心的探讨 《边缘内外》座谈会
昨晚,「雋文不朽」澳门文学节受邀内地着名作家王刚、邱华栋、伊沙、黄礼孩和潘维于疯堂十号与本地作家聚首一堂,以《边缘内外》进行座谈会,气氛热烈。两地作家就文学的中心与边远以及澳门文学的状态与前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肯定了文学对促进澳门人文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会议主持者、澳门笔会理事长李观鼎教授开宗明义解释,边缘和中心乃一相对的概念,人所担当的角色,会随位置不同而转变,有时在中心,有时在边缘,文学也一样。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澳门文学就是站在这边缘的位置,但这也不代表不重要,若捨弃了澳门文学,那版图就不完整了。从地域上讲,澳门虽在南方的边陲,但回归后,就直接走到祖国的核心里。
澳门笔会副理事长汤梅笑表示,在经济上人们多次探讨该如何融进内地,也有很多计划,如泛珠三角「9+2」,但在很少去探讨澳门文学的边缘与中心的问题,在她的记忆中,这样的探讨还是头一回。她强调,边缘和中心的状态,绝不阻碍文学的交流和沟通,尤其回归以后,彼此的文学连系更强。而身为写作人的她,认为「边缘」这样的状态,在题材上发挥更好。
着名作家王刚对此亦深表认同,他表示边缘也是一种自由,边缘状态下写作,就是考验胆量、脑力、想像力、魄力和体力有多大,史上有多少名着都是在非常「边缘」的地方、状态,完成了一个很「中心」的创作。他表示,中心的创作力量,就是需要新鲜的元素和动力。
有的在座作家还强调,文学已经从前很中心的地位变成个人化的行为,但文学还会继续存在,而且是薪火相传,如大家在此时此刻在疯堂十号这优雅的歷史建筑看文学,彷彿也说明了只要人类存在,哪怕有多干扰,对於文字、对於人类情感、对於想像力有特别兴趣的人,文学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
澳门笔会理事黄文辉表示,即使澳门文学处在边缘位置,但也不乏内地名出版编辑,如邱华栋,也愿意远道而来参加文学节,并表示提拔后辈。在历史上看,澳门在明清锁国时期,早就成了对外贸易和文化的中心,可惜这角色今天发生了变化。当我们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性这一角度出发,进行文学创作,就会提供了一些有别於内地主流的文学,把小城的集体记忆用文字写下来,这就為澳门文学打开了一扇窗。
学者荒林女士有趣地把澳门文化比喻成一位女性,而内地的中原文化就如一个粗犷的男子汉,他不了解这沉默的美女到底在想什么,然后就把人家说成是边缘。她不同意有学者认为,伟大的文学需要伟大的灾难,而澳门就是个太和平的地方,难成巨着,她表示,人类文学不是追求表达苦难为目标,刚好相反,文学的美,在乎人内在深层的各种状态。澳门,有五百年的中西历史,站在整个西方在整个东方的最前沿最中心,昔日东方的雅典娜,有等再续。
座谈会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大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有意犹未尽之感,希望可以更多地举办这样的活动。
- 推荐
- 热点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