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女王”奥菩拉·温弗里
在《奥普拉·温弗里脱口秀》宣布停播前一个月,奥普拉成了“毒笔”传记作家吉蒂·凯莉的新靶子。
在美国,凯莉是很多公众人物的噩梦。她曾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为众多名人立传,包括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英国王室和布什家族等。这些“野传”一本比一本耸人听闻,让人恼火不已。
今年 4月,五百多页的《奥普拉传》由兰登书屋出版。书中爆出奥普拉很多“猛料”,比如她当过雏妓,她的真实取向是同性恋,她和母亲关系非常紧张,等等。
用《纽约客》的话说,这是一场美国文化圈“大猩猩”对“哥斯拉”的战役(奥普拉曾被称为大猩猩)。奥普拉显然占据优势——虽然策略不那么光明正大——她对熟知自己底细的人控制很严。
凯莉的笔,没流出多少毒液,顶多几滴酸奶。
但是,见微知著。回顾这位脱口秀“女王”的过往,数次登上《时代》杂志“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名人”榜单,“晕轮效应”让她光芒四射,但也可见斑斑阴影。
脱口秀“女王”奥菩拉·温弗里
身份之争
《奥普拉秀》创办于1986年,将目标受众定位为午后独自在家的主妇和老人 ,选择日间播出。当时盛行的政治调侃类节目,并不对这部分观众的口胃。《奥普拉秀》把话题设定在社会、生活领域,从女性视角探讨离婚、性虐待、男人的压力、儿童养育、伊拉克战争……这些热门话题,无一例外,直击人的情感、道德等“柔软”领域。
戏抬人,人抬戏。奥普拉的主持风格,亦成为节目最大的看点。她天生具备抵达人心的能力,加上厚实的女中低音,专注关切的眼神,营造出沉静、真诚、亲切的氛围。“访谈节目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我要做的只是坐下来和人聊天。”
她从不会事先写好问题,也不像大多数广电记者那样,在别人回答问题时,只想着下个问题该问什么。奥普拉会做个专注的聆听者,但也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提问,问题开门见山。最经典的要算1993年,对迈克尔·杰克逊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尴尬,但你还是处男吗?”“你怎么能问人家这种问题?”“我想知道!”“我是个绅士。”这些问答令人印象深刻。
有时,奥普拉的提问还会激发嘉宾间的对抗。在一期 “肥胖父母的肥胖子女”节目中,有一对母女都超重,但母亲减肥成功,女儿没有。节目现场,奥普拉直奔主题,第一句就问母亲:“你是不是觉得和女儿出去很丢脸?”母亲点了点头。女儿此时马上泪流满面,她大叫,说母亲从未承认过这个事实。母女之间的感情闸门一下子打开,畅谈多年来的心声,意外之举却掀起了节目的小高潮。
近些年来,奥普拉把秀场变成了一个心理理疗场所。她鼓励嘉宾倾吐心结,由心理医生给出建议。而奥普拉自己,也常常在节目上“自揭伤疤”。有一期节目讨论乱伦,一个女孩含泪讲述,自己被亲生父亲强暴,生下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奥普拉触景生情,泪流满面,和女孩紧紧拥抱在一起。紧接着,她毫无顾忌地讲述了幼年时被表哥强暴的经历。
在另一期节目中,奥普拉讨论一本名为《在黑暗中微笑》的书,这本书写的是关于中产阶级吸毒者的个人经历。她站在全国观众面前,忏悔起自己“极大的耻辱”——二十年前她曾经吸食过强效可卡因,只是因为希望共同的感受会拉近她和一个正在约会的男人之间的距离。
“我是那么的爱他,为了他我什么都可以去做。”她说。
当镜头切换到广告时,奥普拉把麦克风放在一旁,坐在台边上哭了出来。当天节目的收视率比平时又有增所长,但大部分人对她的看法没有丝毫的改变,他们认为她是正直诚实、可以信赖的。也许正是这种真诚和随性,极大地征服了观众,人们愿意对她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喜悦或痛苦。这方面的经典例子,分别是汤姆·克鲁斯跳上沙发,表达对凯特的爱意,以及惠特尼·休斯顿谈论自己的吸毒过程。
有研究学者指出,奥普拉的煽情与言情,由于充满了道德内涵、背负了挽救精神的使命,拒绝颓废、厌世、讽刺、戏谑等消极内容,让《奥普拉秀》成为某种心灵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奥普拉,扮演了导师、知音和行为典范的三重角色。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底层社会背景,以及曲折的个人经历。这既缩小了与普通观众之问的距离,又通过她家喻户晓的自我奋斗形象,让观众体察到了精神素质和道德品格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在我眼中,她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当她与我交流时,我感到她就如我的好朋友。”36岁的销售代表谢丽尔·皮尔斯表示,自从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后,她陷入了悲哀绝望,是奥普拉从前的节目和演讲才使她摆脱沮丧,恢复信心。
在观众倾吐分享个人经历、纾解胸中之痛的畅快过程中,奥普拉间接起到了拯救自信心或挽救精神的积极作用。最终,奥普拉与观众之间,形成了超乎利益关系的聚合力量。她也因此成为“心灵女王”。
但这也招来了非议。美国作家芭芭拉· 格里祖蒂·哈里森曾冷言嘲讽:“她大概以为自己是先知弥赛亚了,想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上天堂。”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问题研究专家肯柯斯·维基·阿布特则认为:“她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矛盾过分简单化,人们刚开始听她的演讲时,也许会受到某种激情的鼓舞,但当她提供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时,只会使人们加倍地沮丧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