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时,当年的毛头小伙子也已经走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和妻子女儿在深圳定居多年。然而徐裕国心中却有一个愿望:作为地方文化,婺剧传统戏服最好的归宿,必须是金华。
2000年,徐裕国把图谱带回金华进行翻拍,收藏界开始竞相传阅,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它的存在和价值。有美国朋友要出巨资购买图样原本,徐裕国婉言拒绝了。又有法国朋友向他发出邀请,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上,这套图样让人啧啧称奇。2006年,金华市政府邀请徐裕国参与《中国婺剧史》中有关戏服的编撰。2009年,“传统婺剧戏服”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裕国成为它的传承人。
为了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婺剧戏服的魅力,徐裕国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36幅图样绣成刺品。他把这些刺绣工艺称作“婺绣”,载体就是婺剧戏服。但是,婺绣那一套针法繁复的绣法,民间已经没有几人会了。最后,这一重任只好落在了妻子郑桂茶身上。然而40年后重操旧业,已是花甲之年的老太太需要戴上老花镜,身体也不太吃得消。
尽管两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刺绣中,但六年过去了,他们才完成了4件成衣和十几件缩小的样品。虽然绣的样品比真正的戏服小得多,一件也要花去三个月。徐裕国有些忧心忡忡,“年纪大了,怕来不及做了。”
困境 坚守
如果有人真心想学
我会毫不保留,不收一分钱
徐裕国告诉记者,夫妻俩本来打算开一个培训班,招收一批学徒,传授婺剧戏服的绣制方法。前后来过6人,但坚持的时间没有超过三个月的,老人有些无奈,“现在是经济社会,一点经济效益没有,谁来干这事?”
没有效益,因为没有市场。徐裕国也找过路子,但反响并不好。
2010年,有家企业曾以发行“珍藏版”的形式在自家产品上印过这套戏服图样,但是徐裕国并没有从中拿到一分钱。“他们觉得是在为我做宣传,怎么可能给我钱?”老人苦笑着说。
前几年,有一个金华的企业家想送件礼物给美国的朋友,看上了他们家的一件龙袍,最后这件老两口花了整整一年绣好的《黄蟒》以1万元成交。
“起码也值10万吧。”龙袍卖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后,徐裕国都非常心疼。后来听说那位老外朋友非常喜欢,一直把这件“中国皇帝穿的衣服”挂在自家客厅里,夫妻俩这才稍稍欣慰一点。
但想买成衣的毕竟是少数,徐裕国发现,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装饰性的平面刺绣作品反而更有市场。艺术会所、个人都爱收藏,在展会上也更受欢迎。但是,需求毕竟也很小。
更何况,能绣这些作品的人也没几个。
“如果有人真心想学,我们一定会把毕生手艺都传给他们,不收一分钱。”采访过程中,徐裕国一再表达了这一愿望。
在今年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刺绣作品技压全场,捧回了银奖。而在刚刚结束的杭州文博会上,徐裕国临时带去的婺剧戏服和平面刺绣,更是获得惊叹一片。
这些年,徐裕国自费参加了很多展览,收获赞誉颇多,各种国内外奖状早已塞满家里的抽屉,但是,再多的荣誉,也无法阻挡婺绣走向没落的脚步。“看到的人都夸是好东西,但没有市场,它活不下去。没人管,更没人出钱。”
“太可惜了。”徐裕国说。在他看来,虽然现在大家都不爱看戏了。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为生活发愁,大家不那么着急,或许坐在客厅里,喝着茶,打开电视听听婺剧,也会觉得挺不错的。而这些传统戏服的价值,也会在那时被重新发现。
“但如果现在就失去传承,真的就永远没有了。”徐裕国长叹了口气。(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