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有的书买不到,我就借来复印,比如有本当年“内部发行”的《新阶级》,我就是借李公明老师的书来复印的,但后来我在网上买到了,而且还买到了很多海外的其他译本。这本书至今也还是“反动”的,没有重版。[详细]
从深度来说,我自信跟学院派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问题我会超越学院派。最主要的区别恐怕就是写法上的,我不愿意那么啰嗦,或者也可以说,我能够表述得比他们更简明。现在学院派的写法习惯把一些背景,跟主题没直接关系的东西写一大通,我往往是直接进入某个问题就开始讲。[详细]
我在家的时候不习惯看电子书,在电脑上看电子书我还是觉得很费力。不过,整体来说电子书还是很方便的,我其实也收集了不少电子书。我一个朋友专门收集电子书,他帮我收集了7000G的电子书,装了四个硬盘,不过我只是用来备查的,平时很少看。[详细]
胡文辉先生的书房没有特别进行设计,都是按照房屋结构因地制宜地放书架,比如用书架间隔开客厅和书房,把有墙的地方基本上都摆了书架,尽量不浪费一点空的地方。其中客厅的书架是他之前搬家时订制的,里间的几个书架是从以前住地搬过来的。胡先生的友人从广州回湖南时还送了他一些,最后几个单体的书架是见缝插针买的。
胡先生没有给自己规模庞大的“书房”起名字,他说道,如果非要起个书斋名,原来倒想到一个,可以叫“二寅斋”,因为他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陈寅恪,又喜欢日本山田洋次的电影,尤其是他的寅次郎系列。
在胡文辉先生的印象中,他从中小学开始阅读,最早喜欢阅读科幻小说,科普杂志之类的。后来高中开始喜欢看文学书,所以考了中文系。大学时候又对社科、历史方面更感兴趣。
现在,他除了阅读研究领域的书籍,偶尔也会看一些随笔。小说也是他喜爱的类型,比如日本小说,尤其是有点历史背景的书,像是有江户时代背景的那些。电视剧方面,他喜欢看一些有历史背景的日剧。他说,看这些东西既是作为娱乐来看,同时里面可以发现一些线索,对他的研究也会有用。
《古书堂事件手帖》
这是一套日本小说,共有四部。日本小说现在出得非常多,这本书的作者不算很著名。这算是一本读起来很轻快的小说,以旧书店一本旧书为主线,有一点推理,也有一点男女。
能够将某本旧书的内容跟情节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比较轻松且故事性很强,也有相当的技术含量。这是专业人士高山杉推荐我看的,或许我比他更喜欢。
《旁观者——管理大师杜拉克回忆录》
这是比较旧的书,我是偶然在旧书店买到的。后来又买了近年的一个新版。杜拉克,国内译为德鲁克,现在讲管理的人都很熟悉他,管理思想大师。一般搞人文的可能不太注意他,其实他成长在旧欧洲,有很强的人文背景,这本书写他在欧洲和去美国后接触的一些人,写得既有趣味也有历史深度。
以前我觉得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回忆录里面写得最好的,但现在我觉得德鲁克这本恐怕不比茨威格的差。作为回忆录,也写到20世纪前期一些特殊的历史场景。
《唐朝诡事录》
以唐朝的一本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的材料为主体,半随笔半小说,有自己的理解,写得比较流畅,相当于把古典的东西以新的手法写出来。可以看到一些比较有想象力和有特色的东西。
现在日本的妖怪小说相当流行,这种东西中国古代也有。作为历史性的书写,这本书在文体上也算一个新的尝试。但是这本书包装差一点,是“读客文库”出的,按照畅销书包装,比较庸俗一点,本来这本书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