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AAC艺术中国
第九届ACC艺术中国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颁奖盛典举行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巅峰之夜颁奖盛典于2015年5月28日晚在故宫建福宫花园隆重揭幕。进入第九个年头,AAC艺术中国以“进化、变革和本土实践”为关键词,在组织结构、评选机制、奖项设置等多方面再次进行深度调整。AAC艺术中国聚焦当代艺术,做中国当代艺术的记录者与跟踪者。

当AAC艺术中国迈入第九个年头,将更加紧跟当代艺术的发展步伐,更强调独立的艺术主张和价值观,向国内国际输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在组织结构、评选机制、奖项设置等多方面再次进行深度调整。在原有学术评选和颁奖盛典基础上设立“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3项大奖。……[详细]

第九届ACC艺术中国

  

  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简称AAC艺术中国),是由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于2006年发起,联合45位艺术领域权威人士共同举办,并获得上百家媒体鼎力支持的年度艺术评选活动。旨在对艺术家、艺术事件及艺术市场等进行年度性总结与评选。

  该活动是以学术建设为核心,由专业领域的评委及艺术爱好者共同参与,是艺术界推广中国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事件的重要平台。该活动的愿景为打造 “华人艺术界至高奖项”。

  AAC艺术中国按照媒体传播和学术评定标准,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记录中国艺术界进步与发展的脚印,已成为文化艺术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品牌。开展AAC艺术中国活动,有利于国内外艺术欣赏及消费人群理解中国主流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国际艺术市场和学术界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

   

第九届ACC艺术中国

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

·年度艺术家
·年度青年艺术家
·年度艺术出版物

AAC艺术中国
pic
朱青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艺术史专家。现为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汉画研究主编,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等。
pic
鲍栋
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2002年开始涉足当代艺术领域,一直致力于艺术史论研究、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200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pic
费大为
现任联合国教科文艺基金会评审,独立策划人和批评家。自八十年代开始投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最早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际舞台,对中国和国际的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pic
高士明
1976年生于山东,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策划了许多大型展览和学术计划,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
pic
侯瀚如
意大利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策展人。现为阿姆斯特丹的皇家美术学院教授,也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的国际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致力于在西方介绍第三世界的当代艺术。
pic
黄专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获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OCT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
pic
鲁明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讲师,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艺术思潮与艺术理论,同时也参与很多课题的研究。
pic
凯伦·史密斯
英国人,艺术评论家、策展人,OCT西安馆执行馆长。1992年底来到中国,现居北京。为中国一些当代艺术家在国际上策划了一系列展览,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己的策展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
pic
李振华
当代新媒体艺术策展人,是北京艺术实验室创办人兼总监。致力于调查与研究对于新媒体艺术在现存的当代艺术环境中新的叙事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和线索。
pic
秦思源
策展人,武汉艺术总站馆长。1971年生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中英混血。2006年担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2009年担任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博览会总监。
pic
舒可文
曾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政治系副教授,1995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任文化编辑,到2011年年底发表文章约八十篇。现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pic
田霏宇
意大利裔美国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在掌管UCCA之前,他曾担任《艺术界》的编辑总监及执行出版人、ArtForum杂志特约编辑等职。
AAC艺术中国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硬汉何岸的几个切片


  何岸,1971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96年于湖北美术学院肆业。一个Street Mark(街头分数)比Scholar Mark(学院分数)更高的艺术家,一个听摇滚不吃肉的道长,一条武汉的地头蛇。在这个中性文化盛行于世的时代,何岸以他的庞大坚实的装置作品,宣告还有这样一种雄性力量的存在。可这些作品诗一般的标题,又每每提醒了人们这位艺术家细腻温柔的内在。

然而作为艺术家,在表面稳定的风格下,他变化多端的性情与思想,却让他的作品往往难以被顺畅地解读,是他面对公众刻意保持的神秘感,抑或是他也不愿用确定的言语框住他的作品可能性的生长?[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姜杰:用易碎塑造永恒


  当那个长11米,快3吨重的庞然大物挂在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的展厅中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它不仅可以放在室内,也可以放在室外,可以放在医院、教堂、学校……它会带动与场所、与周边的关系,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个问题,”艺术家姜杰说。通过“大于一吨半”这件新作,她重新思考雕塑与空间的关系。

  原形物的指向,钩子拉扯的力量,斑驳的颜色,乃至贴合在表面上的蕾丝布,姜杰用时间与心力,塑造出可改变空间气场的作品。而不同的观者,亦有不同的评说:性器、欲望、暴力……[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刘韡:一个观念艺术家的现实主义


  刘韡1972年出生于北京,父母都是外科大夫,初二的时候,家人为他找到了一位画家做老师。1988年刘韡报考入美院附中,1992年,考入浙美油画系。大学时代,刘韡说自己主要干的事,就是玩儿。“每天就是踢球,各种运动,一帮人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整天晃来晃去,喝酒、聊天……”

  “当时浙美的整体氛围非常的自由,老师几乎不约束学生,学生也不会崇拜老师,因为我们学校有全国最好的艺术图书馆,里面全是国外的图书和杂志,介绍的是最当代的思想,最先锋的艺术”,当时的刘韡并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艺术家。[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徐震:“我们是一路被骂大的”


  “明天、后天就会有一部分人说你很商业,会说你们这个展览是一个摆摊、订货会,肯定的,无所谓,我们都是一路被骂大的,没人骂都觉得不舒服的。”——布展现场,徐震接待了几拨前来探访的客人,然后就在展厅跟我们聊起了他即将于第二天(3月28日)开幕的“徐震艺术大展”。

 果然,似乎是为了印证他的话,采访一结束我们便在展馆外遇到某位刚来探过班的知名批评家,被要求说两句时,批评家笑着不吝给出评语:“己经够不要脸了,但还不够彻底。”在不太透明的当代艺术圈,这种的“骂声”往往并不会形成公开的批评[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张培力: 影像只是媒介 艺术分量需作品依托


  去年11月,张培力个展《不但|而且》在上海仁庐空间展出,新作《现场》系列、《女播音员的嘴唇》等覆盖在三层展厅中。去年夏天,张培力在美国两个工作室内首次尝试了先前“从未涉及”的石版和铜版画,成就了从艺以来的首个版画个展。

  “我不规划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尝试石版,我脑中一片空白,连素材也没有带去美国。”张培力告诉雅昌艺术网。作品《现场No.3》的原形是一张网上下载的真实相片。通过媒介的转换,版画保留了两位受害者和四位围观人员的身形和位置,原片中人物的面部神情、动作细节和身份信息均被掩盖[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程然: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黄毛崽的


  2014年,程然将头发染成了黄色,是那种接近白色的黄,这让他在外形上快速有了更直接的辨认感。

  最近,这个逛超市也会被猫粮吸引的男人依然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展览、片场、居留地,在国内国外不同空间留存,虽然继续维持着参展的惊人次数,但相对“不可思议”的2013年(这一年程然做了二十个展览包括三个个展,在作品上做了很多录像装置,写了一本小说,和朋友合作了一张唱片),2014-2015年,程然在有意或无意间加重了创作的“分量”,作品的内能量逐渐厚重起来。[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胡为一:我迷恋“伤害”,讨厌小清新


  胡为一的作品最为吸引人的部分就在于对眼球的冲击,甚至是有一种男男女女之间的爱恨情仇的存在,再加上鲜艳的颜色,更加有一种超强的视觉冲击,而后的感觉就是“疼”,尤其是勾起在医院急诊室里的感觉,手术拆线,医生手脚麻利的从伤口处抽出缝合线,这种疼痛感很快的就充满了全身,而这正是胡为一在作品中所迷恋的“伤害”。

  在媒体的印象中,90后艺术家胡为一的一个重要的标签似乎是来自于他的父亲,著名艺术家胡介鸣先生,的确,在父亲的“羽翼”下似乎有太多的光芒被遮盖,但是胡为一给自己的艺术创作的要求,就像是中国传统的“生儿穷养”的观念[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林科: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奇妙统一


  当双飞小组在美国军械库火了一把之后,其小组成员之一林科的个展首次亮相,再次吸引了很多人的视线。自2010年起,林科持续创作一系列难以被归类的作品,有的是用电脑录频软件创作的影像行为纪录作品,有的是与电脑界面相关的摄影作品。

 林科1984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电脑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夹”引发了林科对于人工智能生命的想象。“每个文件夹其实都是一种生命,”林科说,这一生命因为文件夹的名称建立而被命名,它的行动随着鼠标活动的轨迹而移动,它的环境也会因为其背景的图片的更换而改变。[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徐文恺:走出“虚拟与真实”进入“有限与无限”


  近几年,新媒体艺术家徐文恺以独特的影像和装置不断“闯入”国内外艺术机构。在讲究学院背景的中国艺术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徐文恺像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不速之客”,他以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语言与技术,不断颠覆观者的视觉经验。今年1月,个展《代号:aaajiao》在Leo Xu Projects开幕,展出他的新作《枯山水》、《不规则》、《有限的无限的风景》等。”

  与2013年个展《屏幕一代》不同的是,本次展览更关注徐文恺的个体经验。他首次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借助分数维几何学和计算机算法成像等技术,推出《Body Shadow》系列。[详细]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网易艺术


  杨心广:艺术玩得是人的一厢情愿


 杨心广,80年生人,湖南小哥。他给人的印象常常是朴实中带着灵气,和气中又有不安分。从2008年毕业就已经有签约画廊的杨心广,看起来是幸运而平顺的,然而近一两年,不少圈内人士认为是,这是一位“被市场低估”的艺术家。心广也不急,一直以两年一个个展的频率推出作品。又到该做个展的时候了,只是这次,他的展场转到了新东家北京公社。

  从作品形式上看,杨心广的作品在极简中带着自然的味道,这种调调大概会让很多人以为他早就和北京公社开始合作了。也许这就是冥冥中的注定吧。最新个展,北京公社直接以他的名字“杨心广”命名[详细]

0人跟贴 | 0人参与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0人参与 | 手机发跟贴 | 注册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编辑制作:罗丽娟 郭伟 时间:2015-05 分享到:
| 艺术首页 | 回到顶部